“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也是区域集中度高、附加值高、生产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道地药材特色产业,对于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月30~31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主办,中健安检测认证中心、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彭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道地药材产业大会暨全国中药材乡村振兴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对中药材的需求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
刘莉华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体系。全国七大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4600万亩。中药材产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近10年选育优良品种230多个,在四川、海南两省建成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开展了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中药材“三品一标”行动;中药材产业化加速推进,实现种植业规模化发展,200多种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养。中药材产业呈现集群化新貌,建成11个中药材产业集群,形成20多个特色优势区。在中药材产品品牌化方面,扶持壮大了一批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知名品牌。
刘莉华认为,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在于资源过度开发、品种保护压力大,规划引导不到位、盲目发展问题突出,科技创新不足、质量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滞后,政策扶持引导不够、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举措,刘莉华提出,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相关规划中,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集聚中药材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支农资金,加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打造优势道地药材产业集群。二是强化规划引导,着力建设道地药材优势区,优化道地产区,引导适区适种。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提高中药材质量效益。加力推进种业创新,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力推进标准化化生产,加力推进专用农药登记。四是强化利益联结,提升组织化程度。建设原料基地,建设加工基地,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强化品牌打造,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壮大企业品牌,大力提升品牌,切实提升中药材产品影响力。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晔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晔在大会报告中提出,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不仅可以从源头提升中药材品质,还可以防止耕地非粮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张晔表示,应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的生态转型,实现三个推进,一是推进整体发展。组织开发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的规划研究,明确全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总体布局和不同药材适宜种植的模式,促进生态种植和道地药材生态体系建设协同推进。二是推进功能扩展。促进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中药材产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探索将山枣、连翘、皂角、杜仲等木本药材用于山地、林地的绿化,发挥固土保水固碳的作用,实现充分利用药材的生态价值。三是推进产品创新,大力发展药食同源产品,打造生态养生食品,满足消费需求。加快中药材非传统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拓展中药材利用的途径,增加中药材价值。同时从监管、市场、渠道以及国家合作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促进高品质中药材应用的机制。
“千乡万社中药材科技兴农计划”启动
大会同期发起“千乡万社中药材科技兴农计划”,举办了道地药材生态发展会议、川产道地药材产业会议、新版GAP全国宣贯会议、道地药材临床应用会议、全国道地药材集采集供闭门会议、中药材数字产地仓现场会等主题活动,来自中医药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与会代表参与交流研讨,共商道地药材发展和乡村振兴大计。
责编:林敬